毛概
前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
提出:1938年,毛泽东《论新阶段》六届六中全会。
内涵:
-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 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
- 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两次历史性飞跃:
-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者关系:
-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chp1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 成熟: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 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并为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体现着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 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根本工作路线
- 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独立自主: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地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 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chp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 近代中国基本国情
-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根本转换(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
- 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的崭新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 帝国主义(首要)
- 封建主义
- 官僚资本主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 无产阶级:最基本动力,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 农民阶级: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 城市小资产阶级:可靠同盟军
- 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具有两面性,中国共产党对其在经济上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在政治上争取它,对其动摇性和妥协性进行批评和斗争,又斗争又联合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前途
-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 但是,中国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三大法宝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 统一战线
-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 先后经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路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 武装斗争: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 党的建设:
-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 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
三者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chp3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949-1956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 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以及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前三种形式为基本经济成分,后两种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成分。
- 阶级构成:与基本经济成分对应,有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
- 国内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内主要矛盾的解决,需要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
-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总路线(一化三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 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chp4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基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 两类社会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毛泽东提出,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毛泽东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工业和中小型工业同时并举。
chp5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形成条件
-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初级阶段理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 改革开放理论
-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chp6 “三个代表”
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内容
-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chp7 科学发展观
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成果由谁共享。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chp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入新时代的标志):
- 以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的内涵:
- 历史脉络: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 实践主题: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 人民性: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 民族性: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 世界性: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重大意义:
- 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 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 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个明确:指导思想层面,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十四个坚持:行动纲领层面,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其他: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chp9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导向
- 立足新发展阶段
-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 贯彻新发展理念
- 创新 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协调 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 绿色 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 开放 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共享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构建新发展格局
chp10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经济
习近平经济思想
-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推进增长动能转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 加大人力资源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政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内容:
- 最核心的是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 第二层的是政体,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第三层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第四层的是围绕国体、政体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政治制度、政治程序乃至政治运作的方式方法。
文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
- 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文化事业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
- 是恪守党的本质属性、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
- 是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
- 是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
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 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
-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 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 提供公共服务,提升国民素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 弘扬中国文化,提炼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 让文化软实力形于中,发于外
社会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什么社会建设首先要重视民生问题:
-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首先要重视民生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
-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 -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要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
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含义: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的核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慕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是:
-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
-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